close
水滸傳序一 2【原文】是故,《易》(15)者導(16)之使為善也;《禮》(17)者,坊(18)之不為惡也;《書》(19)者,縱(20)以盡(21)天運(22)之變;《詩》(23)者,衡(24)以會(25)人情(26)之通(27)也。故《易》之為書:行也;《禮》之?書:止也;《書》之?書:可畏;《詩》之為書:可樂也。故曰:《易》圓而《禮》方,《書》久而《詩》大。 【語譯】因此,《易經》是用來引導人民從事善行,《禮記》是用來防止人民去做壞事,《尚書》的施展是為了盡情展現天命的轉移,《詩經》經過品味能了解民情的通性。所以《易經》之所以寫成是為了獎勸,《禮記》之所以寫成是為了防止人們有所踰越,《尚書》之所以寫成是為了讓天子敬畏上天,《詩經》之所以寫成是為了讓人民感受到快樂。因此有人說:「《易經》圓融,而無所不包;《禮記》代表了方正,用意是在規勸人的行為;《尚書》紀載的年代久遠;《詩經》包羅萬象。」 【注釋】  15.易:書名。據說伏羲氏的時代曾有龍馬背著龍圖出於黃河,伏羲便依此而畫了八卦。文王拘於羑里而演《周易》,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司馬遷認為孔子為《易經》寫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五種注釋書,今人多有異辭。16.導:帶領、指引、誘導。《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17.禮:書名。漢朝戴聖所輯,四十九篇。為《十三經》之一,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元陳澔集說、清孫希旦集解等。亦稱為《小戴禮記》。《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18.坊:音ㄈㄤˊ,防範、防止。同「防」。《禮記‧坊記》:「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19.書:相傳由孔子所授,「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尚書》所記最早的事情是關於堯、舜的,見《堯典》;所記最晚的事情是關於秦穆公,見《秦誓》。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二種。《今文尚書》係漢初伏生口授于?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係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簡尚書,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漢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武帝,而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至東晉時,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至今仍為一般所誦習。亦稱為「尚書」。20.縱:有兩義,這裡都說得通。1.施放。《史記.五帝本紀》:「瞽叟從下縱火焚廩。」2.不加拘束。屈原《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21.盡:盡意、竭盡、盡情表現。22.天運:天命、氣數,天之意志﹑旨意,古人認為上天有自己的意志。封建時代天子每以上承天命來表示自己是天命攸歸,班彪有愍狂狡之不息,便作《王命論》來闡述漢未失天命。春秋以降,成儒家之要。蓋其論始乎商。《尚書.湯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詩.商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以為朝代興替,乃天命之所歸也。周承商俗,意為周天子得天下,乃天命使然。如《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諸句,皆如是觀。周公云,天弗尊命一人,敞君王無道,將更之,故惟行仁政,方保天命。是故又導「天命靡常」、「天命無親,惟德是輔」諸論。孔子亦有此念,以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但亦以為天乃自然,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亦論「命」,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命於此,乃一不可知之力也,人無從拒之。故其以為,先盡人事,後言天命。孟子曰「順天命,盡人事」,並立勤於天命。故其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立命者,即自掌命運也。荀子猶甚,曰「制天命而用之」。以為天命乃萬物之規律,人當掌之,用之。簡言之,先秦儒者雖言「天命」,惟亦重勤,以為人該盡己為群,順天而行。23.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代表當時北方文學。《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24.衡:本義是「量輕重」,引伸有斟酌、考慮思量、衡量的意思。25.會:a.體會、領會、了解。宋.陳亮《念奴嬌》:「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b.會通、融會貫通。《易經.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26.人情:人的常情、世情。紅樓夢有:「世事洞明即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27.通:同、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 【原文】又曰:《易》不賞而民勸(28),《禮》不怒而民避,《書》為廟外之几筵(29),《詩》?未朝之明堂(30)也。若有《易》而可以無《書》也者,則不復為《書》也。有《易》、有《書》而可以無《詩》也者,則不復為《詩》也。有《易》、有《書》、有《詩》,而可以無《禮》也者,則不復為《禮》也。(有《易》、有《書》、有《詩》,亦不可以無《禮》)【語譯】也有人說:「在上位的為政者(君子,指王天下的人),如果熟讀了《易經》,不用提供獎賞而人民已受到鼓勵;如果熟讀了《禮記》,不用發怒,人民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除了要到祭祀祖宗的屋舍祭祖,也要多看看《尚書》,學習畏天和敬祖;《詩經》更是提供了最真實豐富的生活訊息,即使是諸侯朝會也能引用《詩經》。」可是六經缺一不可,如果學習《易經》通熟,便不必再學《尚書》,那便違反了《尚書》當初創作的目的;如果學習《易經》、《尚書》通熟,便用不著再學《詩經》,那是不了解《詩經》價值;如果學習《易經》、《尚書》、《詩經》通熟,便不用再學《禮記》,未免小看了《禮記》。 (關於以上對《五經》的依次論述,很明顯脫胎自《太史公自序》,請參見注釋一。) 【注釋】28.《易》不賞而民勸:《易經》沒有提供獎賞而人民已受到鼓勵。勸,勸勉、受到鼓勵。《荀子.彊(強)國》:「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中庸》:「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29.廟外之几筵:宗廟外祭祀的席位,所以思祖先也。古代婚禮的程序,必須在迎親之前,設几筵以依神,後世祠堂因革,仍不免告廟之辭,便是為了追念祖先。廟,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裡指的是太廟、宗廟。宗廟內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裡面分建多少個「廟」則取決於宗主的等級地位。宗廟除了祭祀,還可以舉行重大典禮、決定重大事情,具有禮堂的性質。宗廟不只是出於對祖先的尊敬,更能加強宗族內部的團結,有利於社會階層的穩定。「几筵」合稱有時指祭祀的席位或靈座。《禮記‧檀弓下》:「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詩經‧大雅‧行葦》:「或肆之筵,或授之几」。筵,本義指竹草編成的席子,是一種坐具,後來引申為「酒饌」,如筵席。《荀子.禮論》:「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古代人席地而坐,倚靠的名「几」,墊席為「筵」。《孔子家語.卷第八》:「孔子曰:『師,爾以為必布几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亦見於《禮記.仲尼燕居第廿九》。《禮記.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凡大朝覲、大享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諸侯祭祀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雕几。昨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筵國賓于牖前亦如之,左彤几。甸役,則設熊席,右漆几。凡喪事,設葦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純。諸侯則紛純,每敦一几。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30.未朝之明堂:直譯便是:靜待諸侯過來朝覲的天子太廟,極言《詩經》在外交事務的重要性。「未朝」見《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春秋》書『齊小白入齊』,不稱侯,未朝廟故也」。公羊傳曰:「曷為以國氏?當國也。其言入何?篡辭也」。「明堂」亦稱作「翼室」,是古代天子舉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更是古代儒生們鼓吹的禮制之一,但究竟什麼是明堂則說法不一。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三的《明堂廟寢通考》有云:「古制中之聚訟不決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明堂制度之複雜難究,蓋出於後世之不斷附益。有人以為是「天子太廟,所以祭祀」。有說是「明政教之堂」,有說是「以朝諸侯」,有說是太學的「辟雍」,以隆教化。故建造明堂時往往屢議不決。《封禪書》中曾記泰山東北麓有一古代的明堂,漢武帝曾對之重新修建,或許即是《太史公自序》裡所說的「建於明堂」。朝,朝覲,指諸侯來朝見天子。金聖嘆在語錄纂這樣解釋:「『郊祀后稷,以配天』,何不倒云郊祀天配以后稷?蓋丟了現前一法,故先言后稷,後言天也。『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四面無牆壁,宗祀文王是一法,於明堂遂通萬法。郊祀者,野祭也;宗祀者,廟祀也。圜丘方不得底,況可祀之於廟;天無方,只可野祭。文王是國之宗,自宜廟祀。然不郊祀天,則文王再祀不著;能郊祀天,則祀文王即是祀天。『純亦不已』,故云『以配上帝』」。按《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詩》以達意。」又說:「《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b21287 的頭像
    bb21287

    千里眼

    bb212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