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種的瓜 爸媽種的瓜 目前共採收了8條大冬瓜 和2個南瓜..1百多條絲瓜 蒲仔????不知幾顆 最大冬瓜18公斤 我拿了一條9公斤的 和好幾條絲瓜 菜園還有冬瓜n絲瓜 感謝爸媽的辛苦 感恩颱風都沒進來 梅花!梅花颱風!請你千萬不要來 去去去....滾到別的地方去.
- Sep 16 Fri 2011 21:30
爸媽種的瓜
- Sep 16 Fri 2011 21:30
阿嬌)))快來採林頭果喔...
阿嬌)))快來採林頭果喔... 老爸的菜園旁一片林頭結了好多個林頭黃澄澄成熟了阿嬌)))))))快來採果子喔)))不用錢..要幾個自己摘小心被刺到...請帶大刀來砍.
- Sep 15 Thu 2011 21:17
鐵道觀光商圈
鐵道觀光商圈 花蓮市舊鐵道是昔日花東鐵路穿過花蓮市區至海邊火車總站的一段鐵道,全長約1.8公里,1979年北迴鐵路通車後, 交通重心轉移, 舊鐵道失去原有功能而逐漸沒落。然而在花蓮市民的記憶中,舊鐵道卻串起了點點滴滴的生活回憶。作家陳黎有這樣一段描述:「三十年來,場中人物也許略有更替,台上布景也許稍有變動,但生命的乾與苦本質上在花蓮並沒有什麼大的變異,為生活而生活是它恆常的主題。……舊的東線鐵路跨過水溝(明義國小臨酒廠的一角)沿民國路平行而去,放學後如果走後門回家就會先在鐵道兩旁的坡地上鬥草,拿著一塊鐵等火車經過趕緊去吸它的磁性,並且在火車離去後貼著鐵軌傾聽車輪的聲音。」 2003年花蓮市成功街十八公尺長的鐵路道路打通,儘管這是全花蓮市最短的道路,卻扮演舊商圈重現往昔風華最關鍵的角色。這條連接花蓮市鐵道觀光商圈及光復街的道路,全長十八公尺、寬六公尺。在舊鐵道文化商圈,可體驗花蓮的市集磨肩放腫,在這尺度小巧而人情味濃厚的山海小城市裡,在人的步行距離內便很容易品味花蓮的市集趣味:舉凡大禹街的清粥小菜、中正路近中山路的排骨麵、或是溝上人家的金城冰店與三葉餐廳這一段的商業店家,多有自己的特色風味;另外在節約街與光復街一帶,在舊鐵道廢除後開設了許多個性商店,是一個可以探索與駐足品味的街區。這些眾多的節點配合地方區域的經營,或是街道家具、或是立面視覺景觀,紛紛展現繽紛活力,並有許多表演活動。.
- Sep 15 Thu 2011 21:17
立川漁場
立川漁場 區內天然清澈湧泉養殖黃金蜆.金鐏.香魚和水鰻等水產,遠近馳名,近年積極研發醃製蜆.蜆精.蜆錠.蜆丸等加工品,更結合漁村文化與休閒教育理念,營造生態.生產.生活之休閒農漁園區,來此遊玩可瞭解漁村文化,品嚐美味蜆.鱒魚特餐,並體驗[摸蜆兼洗褲]漁村風情..
- Sep 15 Thu 2011 20:16
水滸傳序一 2
水滸傳序一 2【原文】是故,《易》(15)者導(16)之使為善也;《禮》(17)者,坊(18)之不為惡也;《書》(19)者,縱(20)以盡(21)天運(22)之變;《詩》(23)者,衡(24)以會(25)人情(26)之通(27)也。故《易》之為書:行也;《禮》之?書:止也;《書》之?書:可畏;《詩》之為書:可樂也。故曰:《易》圓而《禮》方,《書》久而《詩》大。 【語譯】因此,《易經》是用來引導人民從事善行,《禮記》是用來防止人民去做壞事,《尚書》的施展是為了盡情展現天命的轉移,《詩經》經過品味能了解民情的通性。所以《易經》之所以寫成是為了獎勸,《禮記》之所以寫成是為了防止人們有所踰越,《尚書》之所以寫成是為了讓天子敬畏上天,《詩經》之所以寫成是為了讓人民感受到快樂。因此有人說:「《易經》圓融,而無所不包;《禮記》代表了方正,用意是在規勸人的行為;《尚書》紀載的年代久遠;《詩經》包羅萬象。」 【注釋】 15.易:書名。據說伏羲氏的時代曾有龍馬背著龍圖出於黃河,伏羲便依此而畫了八卦。文王拘於羑里而演《周易》,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司馬遷認為孔子為《易經》寫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五種注釋書,今人多有異辭。16.導:帶領、指引、誘導。《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17.禮:書名。漢朝戴聖所輯,四十九篇。為《十三經》之一,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元陳澔集說、清孫希旦集解等。亦稱為《小戴禮記》。《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述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18.坊:音ㄈㄤˊ,防範、防止。同「防」。《禮記‧坊記》:「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19.書:相傳由孔子所授,「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尚書》所記最早的事情是關於堯、舜的,見《堯典》;所記最晚的事情是關於秦穆公,見《秦誓》。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二種。《今文尚書》係漢初伏生口授于?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係漢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簡尚書,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漢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武帝,而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至東晉時,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至今仍為一般所誦習。亦稱為「尚書」。20.縱:有兩義,這裡都說得通。1.施放。《史記.五帝本紀》:「瞽叟從下縱火焚廩。」2.不加拘束。屈原《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21.盡:盡意、竭盡、盡情表現。22.天運:天命、氣數,天之意志﹑旨意,古人認為上天有自己的意志。封建時代天子每以上承天命來表示自己是天命攸歸,班彪有愍狂狡之不息,便作《王命論》來闡述漢未失天命。春秋以降,成儒家之要。蓋其論始乎商。《尚書.湯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詩.商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以為朝代興替,乃天命之所歸也。周承商俗,意為周天子得天下,乃天命使然。如《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諸句,皆如是觀。周公云,天弗尊命一人,敞君王無道,將更之,故惟行仁政,方保天命。是故又導「天命靡常」、「天命無親,惟德是輔」諸論。孔子亦有此念,以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但亦以為天乃自然,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亦論「命」,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命於此,乃一不可知之力也,人無從拒之。故其以為,先盡人事,後言天命。孟子曰「順天命,盡人事」,並立勤於天命。故其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立命者,即自掌命運也。荀子猶甚,曰「制天命而用之」。以為天命乃萬物之規律,人當掌之,用之。簡言之,先秦儒者雖言「天命」,惟亦重勤,以為人該盡己為群,順天而行。23.詩: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集之祖,代表當時北方文學。《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24.衡:本義是「量輕重」,引伸有斟酌、考慮思量、衡量的意思。25.會:a.體會、領會、了解。宋.陳亮《念奴嬌》:「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b.會通、融會貫通。《易經.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26.人情:人的常情、世情。紅樓夢有:「世事洞明即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27.通:同、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 【原文】又曰:《易》不賞而民勸(28),《禮》不怒而民避,《書》為廟外之几筵(29),《詩》?未朝之明堂(30)也。若有《易》而可以無《書》也者,則不復為《書》也。有《易》、有《書》而可以無《詩》也者,則不復為《詩》也。有《易》、有《書》、有《詩》,而可以無《禮》也者,則不復為《禮》也。(有《易》、有《書》、有《詩》,亦不可以無《禮》)【語譯】也有人說:「在上位的為政者(君子,指王天下的人),如果熟讀了《易經》,不用提供獎賞而人民已受到鼓勵;如果熟讀了《禮記》,不用發怒,人民便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除了要到祭祀祖宗的屋舍祭祖,也要多看看《尚書》,學習畏天和敬祖;《詩經》更是提供了最真實豐富的生活訊息,即使是諸侯朝會也能引用《詩經》。」可是六經缺一不可,如果學習《易經》通熟,便不必再學《尚書》,那便違反了《尚書》當初創作的目的;如果學習《易經》、《尚書》通熟,便用不著再學《詩經》,那是不了解《詩經》價值;如果學習《易經》、《尚書》、《詩經》通熟,便不用再學《禮記》,未免小看了《禮記》。 (關於以上對《五經》的依次論述,很明顯脫胎自《太史公自序》,請參見注釋一。) 【注釋】28.《易》不賞而民勸:《易經》沒有提供獎賞而人民已受到鼓勵。勸,勸勉、受到鼓勵。《荀子.彊(強)國》:「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中庸》:「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29.廟外之几筵:宗廟外祭祀的席位,所以思祖先也。古代婚禮的程序,必須在迎親之前,設几筵以依神,後世祠堂因革,仍不免告廟之辭,便是為了追念祖先。廟,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裡指的是太廟、宗廟。宗廟內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裡面分建多少個「廟」則取決於宗主的等級地位。宗廟除了祭祀,還可以舉行重大典禮、決定重大事情,具有禮堂的性質。宗廟不只是出於對祖先的尊敬,更能加強宗族內部的團結,有利於社會階層的穩定。「几筵」合稱有時指祭祀的席位或靈座。《禮記‧檀弓下》:「有司以几筵,舍奠於墓左」。《詩經‧大雅‧行葦》:「或肆之筵,或授之几」。筵,本義指竹草編成的席子,是一種坐具,後來引申為「酒饌」,如筵席。《荀子.禮論》:「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古代人席地而坐,倚靠的名「几」,墊席為「筵」。《孔子家語.卷第八》:「孔子曰:『師,爾以為必布几筵,揖讓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亦見於《禮記.仲尼燕居第廿九》。《禮記.春官.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凡大朝覲、大享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依前南鄉,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加次席黼純,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諸侯祭祀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雕几。昨席莞筵紛純,加繅席畫純。筵國賓于牖前亦如之,左彤几。甸役,則設熊席,右漆几。凡喪事,設葦席,右素几。其柏席用萑,黼純。諸侯則紛純,每敦一几。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30.未朝之明堂:直譯便是:靜待諸侯過來朝覲的天子太廟,極言《詩經》在外交事務的重要性。「未朝」見《後漢書.鄭範陳賈張列傳》:「《春秋》書『齊小白入齊』,不稱侯,未朝廟故也」。公羊傳曰:「曷為以國氏?當國也。其言入何?篡辭也」。「明堂」亦稱作「翼室」,是古代天子舉行大典的地方,建立明堂更是古代儒生們鼓吹的禮制之一,但究竟什麼是明堂則說法不一。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三的《明堂廟寢通考》有云:「古制中之聚訟不決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明堂制度之複雜難究,蓋出於後世之不斷附益。有人以為是「天子太廟,所以祭祀」。有說是「明政教之堂」,有說是「以朝諸侯」,有說是太學的「辟雍」,以隆教化。故建造明堂時往往屢議不決。《封禪書》中曾記泰山東北麓有一古代的明堂,漢武帝曾對之重新修建,或許即是《太史公自序》裡所說的「建於明堂」。朝,朝覲,指諸侯來朝見天子。金聖嘆在語錄纂這樣解釋:「『郊祀后稷,以配天』,何不倒云郊祀天配以后稷?蓋丟了現前一法,故先言后稷,後言天也。『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明堂四面無牆壁,宗祀文王是一法,於明堂遂通萬法。郊祀者,野祭也;宗祀者,廟祀也。圜丘方不得底,況可祀之於廟;天無方,只可野祭。文王是國之宗,自宜廟祀。然不郊祀天,則文王再祀不著;能郊祀天,則祀文王即是祀天。『純亦不已』,故云『以配上帝』」。按《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詩》以達意。」又說:「《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 Sep 15 Thu 2011 20:16
水滸傳序一 1
水滸傳序一 1這一篇序是《水滸傳》的第一篇序,之前的資料有了問題,只好再加以整理,稍微作了刪述,也簡單做了一些表格,之後將會陸續放在部落格。時間窘迫,參考資料又不甚齊全,疏漏之處甚多,懇請不吝指正。字數大約是63,500,然而這只是第一篇序,距離《水滸傳》的全文其實還十分遙遠。 【原文】原(1)夫書契(2)之作,昔者聖人(3)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4)。其端(5),肇(6)於結繩(7);而其盛(8),殽(9)而?《六經》(10)。【語譯】推原文字的創造,大概是古代兼具才德的人用來統一民心,寄望能出現天下大治的盛世。文字的起點,只是原始的結繩紀事,等到文字的內涵豐富了,便彙粹而為《六經》。 【注釋】1.原︰推究根源。《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原」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如韓愈的《原道》,《原君》等。2.書契︰即文字。金聖嘆認為文字發展的順序為︰結繩→書契→《六經》,後文有「蒼帝造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許慎《說文解字序》:「蒼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類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3.聖人︰即天子,是古代對君王的敬稱。《史記.孔子世家》:「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這裡的聖人指的是才能出眾的人。《禮記.禮運》:「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荀子.正論篇》:「以天下之合為君,則天下未嘗合於桀、紂也,然則以湯、武為弒,則未嘗有說也,直墮之耳!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彊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眾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聖人即是天子,一切都很完美,不僅是道德完備,更是衡量萬事萬物是非的標準。4.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用來統一民心,寄望能出現天下大治的盛世。《禮記.樂記》有:「故禮以導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5.端︰事物的起始。如:「開端」、「發端」、「挑起戰端」。《孟子‧公孫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6.肇︰發生﹑引起。如:「肇禍」、「肇事」。7.結繩:上古時代沒有文字,為了幫助記憶或傳達事情,以繩子打結的方法來記事。相傳每一個結表示一件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當事情完了,便把結解開。現今部分沒有文字的民族,仍保存此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結繩」,一般都指人類在創造文字以前,結繩紀事以代表文字,如《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另一種解釋,見《易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可解作漁獵的生活方式。鄭玄在《周易注》中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 ,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金聖嘆好用這個典故,《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序》有:倉帝未生,有繩無字。《隨手通》則說:「六書之作,其來尚矣。聖嘆曰:『造字不必專於倉頡。造字必專倉頡;然則倉頡之名不必專於一人。』」《魚廷貫聞》中《與許庶庵之溥》這封書信也有:「殊不知唐詩之字,固蒼帝之字,若唐詩之詩,固蒼帝已前澒(汞)洞之初之詩也」。 8.盛:興旺、繁茂、豐富。如:「興盛」、「旺盛」、「茂盛」、「豐盛」、「盛饌」。9.殽:音一ㄠˊ,摻雜、摻合。說文解字:「殽,相雜錯也。」《國語‧周語下》:「如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韋昭‧注:「殽,雜也。眾人過郊,單子獨否,所以不雜也。」《漢書‧食貨志下》:「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周郭放漢五銖錢云。」10.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在漢代通常稱《六經》為《六蓺》(蓺即藝),如《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蓺》為法。《六蓺》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通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這段話顯然比叔孫通所說的:「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要客觀貼切許多。**為了使《六才子書》不顯得突兀,因此即使沒提到《樂經》,還是沿用《六經》這個稱呼。 【原文】其秉簡載筆(11),則皆在聖人之位(12),而又有其德者也。在聖人之位,則有其權;有聖人之德,則知其故(13)。有其權而知其故,則得作(14)而作,亦不得不作而作(15)也。(位-->有其權;德-->知其故)【語譯】只有兼具聖人(即天子,古代對君王的敬稱)的地位和德性的人,才有資格拿起筆來著述。有聖人這樣的地位,便有了職權;有了聖人的德性,便知道事情發生的原由。有權從事並且知道原由,便可以從事著述了;同時也是責無旁貸,不得不從事著述。 【注釋】11.秉簡載筆:應是「秉筆載簡」的錯綜,拿著筆寫在竹簡上,意為執筆為文。秉筆: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侍言稱辭,惇史秉筆。」12.則皆在聖人之位:只有天子(擁有天子的職位)才有權從事創作。位,封爵及職位。語出《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制度量衡)同軌,書(文字名稱)同文,行(禮儀)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意指不是天子就不要議訂禮儀,不要制訂法度,不要考訂文字規范。現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統一,倫理道德相同。雖有相應的地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相應的德行,如果沒有相應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議禮的「議」,制度的「制」,考文的「考」,都是動詞。由此也可以證明《中庸》應該是寫於秦統一天下不久。13.知其故:知道事情的原由。故,原因、根由、緣故,事情發生的因由。如:「托故」、「無緣無故」、「不知何故」。左傳‧隱公元年:「公語之故,且告之悔。」杜甫的《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知其故,指棄宮訪道之故。《太上老君太素經》:人之所好,吾之所患;人之所執,吾之所舍。二者唯聖人能知其故。《資治通鑑.卷194》有:「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承恩禮 ,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 」《屈原賈生列傳》:「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故也?」14.作:創作或創作新說。述作:兼指論述與創作。《文選‧曹丕‧與吳質書》:「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述而不作:指纂述前人舊聞而不創作新說。《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15.不得不作而作也:責無旁貸,務必要從事著述。不得不,即不容不、不許不、不能不,是雙重否定,也就是句子中有兩個否定詞,使整句成為肯定的意思。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 Sep 06 Tue 2011 18:27
落湯雞之旅
落湯雞之旅薛學姊沒想到連魷魚都沒吃到就淋成落湯雞回程路上雨打在身上真的狠用力的痛啊難怪我們年輕這種行為真是瘋狂希望下次可以讓你徹底領悟高美溼地的美感.
- Sep 06 Tue 2011 18:27
萎靡
萎靡有機會得到48小時的休假生活步調慢暸下來心態上有些無法調適睡到自然醒這兩天的休假都是聽到號稱台傭媽媽的腳步聲才從夢境中醒來睜開眼外面艷陽高照天氣真的很不賴希望下午的高美溼地之旅可以見到美麗的夕陽接觸大自然的感覺真的很棒的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 Sep 06 Tue 2011 13:27
墻體保溫材料不能影響建築物使用的一些基本條件
一、墻體保溫所必須具備的一些條件1.墻體保溫材料首先能夠起到隔絕外界的作用,要是墻體能夠盡量減少室內與室外的熱交流,減少空調的使用,大樓隔熱紙
施工時註意保證質量,墻體有適當的導熱系數。
施工時註意保證質量,墻體有適當的導熱系數。